肉鸽是我国继鸡、鸭、鹅之后第四大家禽养殖业,也是海南收益较为稳定的产业之一。然而,海南肉鸽养殖长期面临无自主品种、抗灾能力弱、行业标准滞后等难题。记者实地走访海南省农科院、肉鸽养殖企业、行业协会,探寻海南如何破解困境,推动产业升级。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事肉鸽养殖的刘世鸿,见证了椰鸽肴公司从年出栏不到10万只到如今150万只的跨越,成为海南目前最大的乳鸽养殖基地。尽管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但刘世鸿的心里却始终有一份担心。
??谑幸腚妊秤邢薰炯际踝芗?刘世鸿:农业生产没有好的种子种苗,没有好的种源,你就不会有好的产量,你的产品也不会有好的质量。由于现在我们省里面没有一家原种鸽场,全部要从省外引进。
记者 陈士荘:可以跟我们算一笔账吗?从省外引种进来咱们要花费大概多少呢?
??谑幸腚妊秤邢薰炯际踝芗?刘世鸿:一对六月龄的种鸽,人家收我们230块钱到250块钱一对,而我们如果在省内自己培育的品种200块钱左右。
为了培育海南自主肉鸽品种,2022年,省农科院与椰鸽肴公司合作开展种苗选育工作。
科研团队利用自主培育的2个专门化品系和引进的2个品种,结合海南气候条件,开展基针对性选育和基因组育种,培育适应海南的肉鸽新品种。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顾丽红:湿度很大的时候,有啄毛(现象)母鸽去啄小鸽,小鸽自己去啄的,整个身上背上都没有毛,特别是梅雨天气的时候,还有一个是它嗓子里会有一个白色念珠菌感染,这是与气候直接相关性的。
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一方面加强品种选育,另一方面邀请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专家来海南指导,采用数量遗传方法和全基因组选择方法并行的方案,大幅加快选育流程。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II专业委员会组长 卢立志:我们知道哪些基因是对耐热性能是有帮助的,哪些基因对耐热性能有反面作用的,我们通过像基因选择方法来选育出更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一个新品种。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顾丽红:我们在做22天到28天会做肉质的测定,就好像手机上一个小芯片(分子检测技术)一样,我们滴一滴鸽子的血滴上去,我们就知道大概它的里面脂肪含量是多少,然后氨基酸含量是多少都会出来的,检测出来以后(不合格)就把它淘汰掉。
目前,海南自主肉鸽品种选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三年后,4系新品种配套系种鸽可以用于大规模生产,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谑幸腚妊秤邢薰?技术总监 刘世鸿:至少比从省外引同等质量的种鸽,至少要节约差不多30%的费用。我们的4个系的选优已经推进到第3世代了,进行配套性生产。那么3世代的培育结束以后(三年后),那么再繁殖四代就可以进行杂交配套了。
正当育种工作步入快车道,2024年“摩羯”台风以17级的风力突袭海南,导致全省种鸽死亡超10万对,乳鸽死亡超200万只,直接经济损失超3亿元。
海南省肉鸽行业协会会长 郑勇:种鸽死、乳鸽死、鸽蛋坏,所以我们这里损失了200多万元,还是很惨重的,所以我们就是说防台风也是心头之痛。
台风过后,省农科院联合海南省肉鸽行业协会深入养殖一线,制定防灾救灾手册和复产方案,帮助养殖户提高抗灾能力,降低损失。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顾丽红:对鸽子层面上要及时补打一些疫苗,像一些病毒性的或者细菌性的,尤其一些细菌性的这些疫苗及早地给它补打上去,尽快使它恢复。
目前 省农科院已制定5项海南省肉鸽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并派驻研究生常驻企业,共同开展肉鸽育种和生产。十年来,海南种鸽存栏从80万对,发展到180万对;年产乳鸽从不到1300万只,发展到3千余万只;肉鸽养殖业年产值达近10亿元,带动2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解决农村人口就业超6000人。
红旗炸乳鸽、香茅乳鸽等品牌,成为了海南美食新名片。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吴黎明:下一步我们将支持院里面的特禽团队,联合省内外的鸽子产业,帮助他们解决产业中的存在的系列技术难题,助力鸽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
(陈士荘)
一路走来,能看到海南肉鸽产业从长期的种源困境,到迈向自主选育的‘海南芯’的目标;从面对台风侵袭的无力与剧痛,到科学防灾、精准复产的“自救指南”深入人心。这不仅是一场关乎肉鸽产业的升级战,更是一场海南农业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我们希望海南肉鸽产业,飞越风雨,迎来更加广阔、更可持续的未来,成为“向种图强”的目标又一生动案例。